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队伍 > 省级人才
研究队伍
省级人才
  • 于焕云

    博士、副研究员。入选国家青年拔尖人才、广东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获得者。主要研究方向:土壤铁氮元素循环驱动污染物迁移转化的关键过程与污染控制。近年来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和面上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学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建设专项资金等科研项目8项。共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SCI收录论文28篇,第一及通讯作者SCI论文16篇);申请发明专利12件(已授权2件);参与编写论著《土壤生物学前沿》一部。曾获广东省科学院首届“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2018)、广东省科学院优秀共产党员(2017)、第十届大北农科技奖“环境工程奖”(2017)、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6)、广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5)。

  • 李芳柏

    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红壤铁循环与污染控制。曾获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入选广东省第六届“杰出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兼任国家十三五重大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农田土壤污染防控与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国家农产品产地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协同创新联盟副理事长。担任生态环境学报主编,以及土壤学报、Soil Science编委。获第十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3次、中国专利优秀奖2次、第十届大北农科技奖环境工程奖。

  • 刘承帅

    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青年拔尖人才、“广东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科院“百人计划”、广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兼任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理事、广东省土壤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青年科学家协会常务理事等。主要研究方向:区域性土壤重金属赋存形态演化、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主持NSFC-广东联合基金重点项目、中科院前沿科学重点项目、广东省应用型重大专项等科研项目20多项。发表研究论文90多篇,其中SCI收录76篇,申请专利32件,其中已授权14件。曾获2016年广东省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2017年第十届大北农科技奖、2016年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015年广州市科学技术一等奖、2015年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2012年国际发明展览会银奖、2012年中国土壤学会优秀青年学者奖。

  • 刘同旭

    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红壤生物地球化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为微生物-矿物相互作用及环境效应。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Vice-Chancellor's Postdoctoral Research Fellowship资助,入选广东省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兼任中国土壤学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土壤学会土壤生物专业委员会委员。近年来先后主持国家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青年基金和主任基金)、中英重大国际合作项目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广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等科研项目14项。发表SCI论文54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文章34篇), 总引用1300多次,申请发明专利14项(已授权12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4项(已授权)。曾获两项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两项中国专利优秀奖、两项广东省专利金奖,以及中国土壤学会优秀青年学者奖、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技奖等。

  • 刘芳华

    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土壤电活性微生物能量代谢驱动碳循环及重金属转化的过程及效应,研发新型土壤(及地下水)原位修复技术。入选中国科学院高层次人才计划、广东省科学院“百人计划”(B类)、获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及泰山学者青年专家计划资助。现任中国微生物学会地质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微生物学会理事。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水圈微生物”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的支持下,在“土壤电微生物学”新原理层面进行系统创新,形成了以土壤碳铁耦合循环为特色的“电微生物学”新方向,成果入编最新版美国《微生物学》教科书,成为2019年国际“研究前沿”。已发表论文64篇,其中2篇为自然指数期刊,4篇入选高被引论文,10篇为中文一级学报和核心期刊,申请发明专利9项(授权1项),参与撰写专著1部。

  • 贺斌

    博士,研究员,入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科学院高层次人才、 珠江人才、江苏省333工程高层次人才、广东省科学院“百人计划”高层次人才。研究方向为流域水循环与污染控制,重点关注人类活动影响下关键元素污染控制的水文与生物地球化学耦合机制,主要开展面源污染监测、模拟与控制研究。获武汉大学本硕博、日本爱媛大学博士学位,历任东京大学博士后、助理教授、京都大学副教授、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兼任中国科学院大学、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等教授/博导。获中国优秀自费留学生奖、日本学术振兴会研究员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国际流域水资源管理与综合治理学术会突出贡献奖等。担任Geoenvironmental Disasters等7个刊物的常务副主编和编委,Water Research等40多种SCI期刊审稿人、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荷兰科研基金、国家千人计划、国家科技奖励、教育部学位中心等评审专家、JICA/JST日本-越南-克罗地亚项目水环境专家、国际地质灾害与减灾协会常务理事、国际水文科学协会中国委员会遥感分会副主席等。已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包括Water Research等 SCI论文60余篇)、英文专著3本、授权专利软件著作权20多项,主持国际国内科研项目20余项。

  • 陶亮

    博士、研究员,所红壤生物地球化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土壤微观矿物界面化学过程及其环境效应研究。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2016)、广东省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青年拔尖人才(2015)、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2013)获得者。近5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973课题(核心骨干成员)等各类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共10项。共发表论文30篇(SCI收录论文25篇,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SCI论文15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1项(授权4项)。曾获广东省科学院首届“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2018)、第十届大北农科技奖“环境工程奖”(2017)、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6)、广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5)及两院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2014)。

  • 陈俊华

    博士、副研究员,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广东省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获得者。研究领域为环境质量与食品安全,针对环境污染日益严峻,食品安全问题突出,长期致力于环境/食品中污染物、有毒有害物质的快速检测分析,以保障环境质量和食品安全,防止污染源从环境流向餐桌。具体涉及重金属离子、环境雌激素、致病菌、抗生素、农/兽药残留、真菌毒素等的快速检测分析、试剂盒研制以及便携式仪器研发。已建立系列分析检测平台,包括荧光检测、电化学分析、试纸条传感器、比色法检测等。主持的项目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广东省特支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珠江科技新星等8项,发表SCI论文30多篇,授权专利12项。

  • 余震

    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注册环保工程师,注册环评工程师。环境微生物工程团队负责人,兼任广东省污泥产业协会秘书长(兼总工)、广东省环境科学与技术公共实验室副主任等职务。主要从事市政污泥、畜禽粪污、厨余垃圾等有机固废资源化利用、环境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土壤污染修复等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主持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青年、NSFC-广东联合基金重点项目课题)、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杰青、面上、博士启动)、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科学院杰出青年项目等课题20余项。发现与命名微生物细菌新属3个(收录入编伯杰氏古菌和细菌分类学手册)、新种12个。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Bioresource Technology、《中国科学:技术科学》等高影响力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论文SCI他引1700余次。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0余件。曾获广东省青年科技创新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二)、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二)、大北农科技创新奖(排名第二)、中国有色金属学会青年突出贡献奖。

  • 崔江虎

    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研究领域为土壤重金属修复材料的基础与应用研究。近5年来,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和面上项目)、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广东省科学院百名青年人才培养专项、广州市科技计划等科研项目10余项。共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SCI收录论文28篇,第一及通讯作者SCI论文16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件,其中2件发明专利获得美国授权,1件发明专利获得日本授权。曾获2018年中国发明专利银奖、2017年第十届大北农科技奖、2016年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和2015年广州市科学技术一等奖。

版权所有 © 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 粤ICP备05068652号 公安局备案编号:4401060600006
电 话:(020)87024633 87024763 传 真:(020)87024123 Email:zxguo@soil.gd.cn
地址:广州市天源路808号 邮编:510650 技术支持:青云软件